別再這樣修剪樹啦!破除常見迷思,正確的樹木修剪法

2019-12-04


LINETwitter (攝影/劉芝君) 處於21世紀的今日,人口逐漸增加並往都市集中,與人類關係密切的是生活周遭的都市林,即公園、社區綠化的林木及行道樹,這些樹木讓我們切身體驗景觀美學、遊憩休閒、淨化大氣、調節氣候、減少噪音和土壤沖蝕、提升生物多樣性等多重效益。 林木常見的錯誤修剪樣態 一、結構枝的修剪 結構枝為塑造樹型整體結構的枝條,此枝條不應修剪,結構枝包含和主幹相連結的主枝,以及和主枝相連的亞主枝。為何結構枝不應傷剪?一為其修剪將影響整體樹型架構,二則結構枝為林木結構的骨幹,具有支撐樹體的作用。結構枝大約在林木年幼時就形成,若要修剪,建議趁主幹直徑5公分以內時 修剪塑形,並控制一定的枝下高,人行道的行道樹離地面的枝下高以2.5~3公尺為佳,車道的枝下高建議為4.5~5公尺。若等到林木胸高直徑生長到20公分以上,主枝、亞主枝枝條直徑10公分以上才進行修剪,樹木會因傷口過大、無法短時間內癒合,成為腐朽菌入侵的管道,進而造成主幹腐朽空、支撐力減弱。一旦遇上颱風豪雨,林木即為危險木,容易傾倒或幹折,長則20年、短至10年內便會發生此狀況。 二、截幹 截幹修剪方式常見於公園、綠地或行道樹等大樹,美其名是樹長太高,為了避免強風吹襲傾倒而修,乍視有理,但其實大錯特錯;原因是林木樹冠枝葉是行光合作用最主要的場所,其為養分製造最旺盛的區域,而樹冠下側枝葉已漸老化,光合作用效率差,故枝條宜由基部下側逐漸往上修剪。截幹式強 行修除樹冠,對林木生機影響甚鉅,重者林木枯死,輕者樹型架構完全變形,景觀效益盡失。截幹亦會減少抑制不定牙的化學物質,萌芽力強的闊葉樹,便會在截斷處的傷口周圍萌發叢生許多枝條。枝條和樹幹連結處的幹萌枝,因枝條木質部和樹幹木質部無法有效連結,致使枝條易受外力影響而產生劈裂。此外,過於密集的不定枝會阻斷樹冠內部的採光與通風,容易遭受病蟲害的侵襲。 三、修剪傷口過大 林木的傷口癒合速度與傷口直徑和林木生長速度密切相關,傷口越大,癒合時間越久;林木生長速度慢者,癒合速度慢,反之,生長速度越快,則傷口癒合越快。據筆者對櫸木修枝傷口的調查,五年內若傷口不癒合,林木一定會腐朽,甚至有些傷口外觀上雖然癒合,但樹幹內部依然腐朽。一般來說生長較慢的樹種,如櫸木、紅檜、肖楠、櫻花,枝徑超過5、6公分者,不應修剪;亞熱帶地區生長較快的樹種,如茄苳、刺桐、榕樹、小葉欖仁,枝徑超過10公分則不建議修剪。除了樹種外,修枝技術、立地環境及其管理措施亦影響傷口癒合的速度。然而,即便使用正確的修剪方法,若修剪直徑太大的枝條,也會因為傷口太大,可能歷經5~10年仍然無法癒合,腐朽菌勢必會入侵,造成主幹中空腐朽。 … 枝條(側枝)修枝位置與方法 樹幹的管狀細胞具有多層細胞壁,能有效防止真菌、病原菌入侵。病原菌一旦由傷口侵入木材管狀細胞內,便可向上或向下快速擴散到整個植株。防止及減低感染機會的唯一機制是分泌樹膠封閉傷口或以結晶物在細胞內沈澱。因此,枝條切除時,應儘量減少對木材管狀細胞的傷害。 闊葉樹種樹幹分生枝條時,在枝條基部被主幹形成層被覆,會形成些許凸起的環狀細胞稱為枝皮脊線及枝領,其為樹木抵抗病原的自然防禦機制。因此,切除枝條時,千萬不要傷害到枝皮脊線及枝領,否則傷口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以櫸木、樟樹為例,由於枝條著生在樹幹的樣式變化較多,必須以外表形態判斷何處是修剪的最佳位置,修剪的步驟如下: 一、找出樹幹與枝條接合處的枝皮脊線。枝皮脊線為樹幹和枝條接合處隆起的皺皮。 二、找出枝條基部的枝領,即枝條基部的輕微隆起部位。 三、在樹幹和枝條的枝皮脊線與枝領外側的位置將鋸口稍稍向外傾斜(非垂直)切鋸。避開枝領修剪可避免留下殘枝,使切口面積最小。 四、側枝的直徑在3公分以上時,切除的過程應施作三切式修剪。切除方法不當,很容易因為枝條過於粗大,而使樹幹下側樹皮撕裂,傷口癒合困難。 五、採用正確的修枝方式,正確修剪的傷口癒合形狀應為○形,若形狀為()、∪、∩,即表示樹幹及枝條的形成層受傷害,致使傷口癒合組織形成不全。 https://www.agriharvest.tw/?p=6132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9年10月號